幫助孩子不迷惘/網

現在是充滿網路及各種媒體的時代,帶給我們許多便利、豐富、有趣,也帶給人越來越大的誘惑,尤其是身心正在快速發育的孩子們。我多年一直從事對網癮孩子們的關懷輔導,單單在一個月裡,我的工作對象中就又增多幾例:一位12歲女孩,所有課餘時間都在瀏覽喜歡的網站,看二次元小說、漫畫、b站,還喜歡在社交軟體上跟同學聊天;一位13歲的男孩,沉迷於網路和遊戲而不願上學,和父母衝突不斷;一位14歲男孩課餘時間總拿著手機或平板電腦玩遊戲、看影片,並說這樣才覺得舒服,不懂如何與父母講話;一位15歲女孩目前休學中,無任何現實中的人際社交,整天看平板電腦,加入數個粉絲群與網友聊天;一位17歲男孩,最近斷斷續續不上學,完全不寫作業,整天在家打遊戲,有自傷行為。

青少年沉迷網路的負面情況總體上是:睡眠及作息混亂、學業明顯退步、忽略或拒絕與家人溝通、不願社交、說謊或不說實話、情緒及性格的異變、被網上不良內容的洗腦等。


孩子們為甚麼會對網路容易著迷?

1.大腦有獎勵中樞

對網路著迷與人的大腦運作機制有關。大腦的化學變化是一系列神經在負責傳導「很爽」(快樂)的感覺。從腹側被蓋區到依核的多巴胺神經迴路,構成天生的「大腦獎勵中樞」;掌管報償、獎賞、快樂、安慰劑效果等活動反應,它鼓勵有助生存的行為,如:飲食、社交互動、追求成功等。

有神經學研究發現,沉迷網路而成癮的大腦反應,就像對其他癮物一樣,都會讓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,使人覺得愉悅舒服;但一段時間之後,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能得到同樣的歡愉感,否則就會陷入情緒低谷。於是人就會更多去上網、使用癮物刺激多巴胺。

大腦獎勵中樞對於人們生命存活、生活動力非常重要,帶給人極大的快樂,但如果人們無時無刻地對某事、某物慾求不滿,就代表大腦的獎勵機制被打亂、破壞、失調了。由於孩子的大腦皮質層前額葉,也就是掌管負責認知、決策、專注力及調節情緒的重要區域還沒發育成熟,所以我們尤其在孩子身上會發現他們上網看的、玩的、購物、聊天,只要是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的(快樂的),他們就會越來越想要、越來越沉迷其中。


2.其他有關原因

A:孩子想滿足內在需求,網路成為快樂、滿足的替代管道。

當孩子逐漸成長,十歲左右就開始進入青春期。他們的成長和需要包括:適應生理上的改變、對性好奇、心理和行為追求獨立、建立自我認同(能發揮自己)、建立社交關係、學業或職業的探索、需要被接納、有歸屬感、情緒的調節、紓壓,溝通和表達感受及想法、自制力的操練等。


B:網上內容精心設計,對孩子充滿吸引力。

網路充分利用大腦獎勵中樞原理,對孩子們不斷刺激,網頁、影片、圖片為了增加點擊收看率,以暴力、色情、恐怖、新奇怪異物品、搞笑、無厘頭的標語和內容、聊天、給遊戲寶物、禮物、現金獎勵,時刻吸引孩子。


C:孩子與成人溝通不順、關係緊張。

孩子們與父母及周圍成人的關係不親密、不信任,沒有感受到被接納及理解,不願(甚至抗拒)被正向引導,認為網友更聆聽、支援、陪伴、鼓勵他、對他很好,站在他那一邊,殊不知隱藏的利益、誘惑、危險漸漸逼近。

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,網路內容、網友正在成為很多孩子的「重要他人」,不是單憑孩子的自覺、自律就能抗衡的。


如何面對沉迷上網的孩子?

1.先瞭解孩子的兩大方面

和大家分享我和許多學生、父母一起工作的經驗,父母要先理解孩子的內心及與他的實際生活同步,才有機會開始引導和幫助孩子。怎麼做呢?

A:關心及瞭解現實生活中孩子有甚麼需要,例如:課業/活動缺乏成就感、缺乏展現自己特點的機會、對自己沒自信、交不到好朋友甚至被欺凌、難以調節壓力、感受不到快樂、心理疑問沒有信任的人可問、身體發育的煩惱、不適感難以抒發、與父母關係緊張等。


B:關心及瞭解孩子在網路世界中能得到甚麼滿足,例如:玩遊戲獲得自信被崇拜、交到共同愛好的好朋友、難過時網友陪伴和送禮物、玩遊戲的過程很興奮和紓壓、有問題立刻有人回答等等。

透過以上著眼點,能更清楚孩子在現實中的困難及想被滿足的需要,就更知道從何處著手、預防及幫助孩子思考現實生活及未來的發展(心理不迷惘),孩子就不會越來越沉迷在網路世界中(生活不迷網)。


2.要運用健康的溝通方法

不論孩子是開心的、生活充實的、滿足的,或是遇到甚麼煩悶、困難、挑戰,順利的親子溝通和健康的親子關係都是很重要的。我在帶領父母小組時,父母們用心練習和運用了以下一些方法,親子溝通都更加順暢、關係也比較緩和了。


A:提問與聆聽

以開放式問句,讓孩子多說感受、想法,而非封閉式問句,孩子只以是或不是、好或不好簡短回答;詢問及邀請孩子向你介紹他喜歡的遊戲、網頁、APP、音樂、劇、直播主及原因;好玩及吸引的點在哪裡?遊戲怎麼升級(段位),如何成為「贏家」?與遊戲裡的夥伴如何互動?下載的軟體、APP功能是甚麼?最近哪幾首歌好聽常聽?直播主的風格及為何喜歡?

請父母專心聆聽,不評論、說教、指責,也可向孩子介紹自己喜歡和常用的軟體或APP,話題越豐富越好,可以討論「攻略」、學用孩子的APP則更好。


B:運用同理心的話語

同理心就是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,去思考孩子為何有這種反應?他的感受是甚麼?然後向孩子說出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,讓孩子接收到被瞭解和允許。

例如當孩子說:「我喜歡上網,因為這樣讓我很快樂。」

同理心的回應是:「我聽見你說上網使你很快樂,看見你的表情,我也感受到你的快樂。」或「我感受到你的快樂,好像還有輕鬆。」

當孩子說:「我很討厭同學留言嘲笑我。」

同理心的回應是:「被同學留言嘲笑,我感覺到你很生氣。」或「被同學留言嘲笑,讓你覺得很厭煩。」

父母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並做出回應,會使孩子與父母在感受層面產生互動和連結,有益於親子溝通。


C:用「我信息」的表達

父母可以運用「我信息」的說話方式,適當表達自己的感受、想法、背後原因或需要,讓孩子更理解父母。

父母的語句是:「當……我感到……因我會……或我的想法是……。」

例如:「當我為你所做的你不接受時,我覺得灰心,我的想法是你沒有珍惜我付出的。」

「當我提醒你上網時間而你不聽時,我心裡有挫敗感,因為我認為我是失敗的父母。」

「當我沒收到你晚回家的訊息時,我感到害怕,因我會想你是否發生意外。」「當我聽見你向我說心裡話時,我感到與你很親密,我認為我被你信任。」

父母這樣說,可以幫助孩子瞭解「甚麼」引發父母的感受和背後的原因,讓孩子明白他的行為對父母的影響,不至於在誤解中持續地緊張、衝突。


D:具體的稱讚

我有時候會用一張上面有幾個黑點的白紙詢問父母,第一眼看見的是甚麼?大部分父母都會說看見黑點;如果白紙是孩子,上面的黑點就好像孩子的缺點或不好的表現,父母常因為求好心切,很容易就看到並盯著孩子身上不好之處,這樣一來孩子會有「我父母認為我就是差勁的」心態,失去自信或自暴自棄。

具體地稱讚孩子,是父母細心觀察,然後用適當的話語及非言語(表情、語調、肢體動作)的表達,表示看見及加強孩子正向表現,可以借用上面「我信息」的方法。

例如:「當我看見你今天自己起床,不需要我叫醒,我覺得開心和輕鬆,因為我知道你會為自己負責任。」

「當我看見你溫柔地問哥哥你可否玩他的電子遊戲機,我很感動,因我知道你是會尊重別人的孩子。」

「當我留意你今天有注意時間去做功課,我覺得輕鬆,因我知道你有自控力。」當孩子的正向好表現被看見,被具體地稱讚,他就更有自信,也更願意重複他的好表現。


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合作,願意遵守和父母的約定(上網時間、回家時間、注重健康、對課業負責、適當使用零用錢等),首先要能順暢地溝通、對話,互相理解和傾聽,才能讓這些守約定或不守約定的後果,有實際果效。

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有困難、心理需要不被滿足、沉迷網路(或別的)、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都不大順暢,家人彼此像是「卡住」時,就是趕緊增進彼此溝通的好時機。


如果父母認識上帝

有些家長對孩子迷網並不在意,有些甚至為了不讓孩子麻煩自己,居然不加考慮地用遊戲來打發孩子。認識上帝的人就當把孩子們的「小事」當大事,因為「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;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。」(詩篇127:3)

父母也能在聖經中支取很多教養兒女的智慧。因為我是基督徒,自己常常在聖經的經文中被提醒和鼓勵,如雅各書一章19節說:「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,慢慢地說,慢慢地動怒。」這提醒我們在溝通時,不是自己一直說,要積極地聽別人說。

歌羅西書四章6節說:「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,好像用鹽調和,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。」當我與人說話時,態度要溫柔,我希望別人尊重我,我也必須先尊重別人。

箴言十五章1和4節重複強調:「回答柔和,使怒消退;言語暴戾,觸動怒氣。」「溫良的舌是生命樹;乖謬的嘴使人心碎。」在溝通時要想消除怒氣,尋求和睦,滋潤人心,就要使用柔和的言語。寶貴的聖經經文提醒我與人說話時的用詞、態度、情緒都是需要留意的。


禱告是我們引導和幫助兒女最寶貴的秘訣。無論是在教養兒女遇到挫敗、失去信心的時候,還是在開始與孩子溝通之前及進行中,都需要以禱告來到上帝的面前,求上帝賜給我智慧、愛心與耐心,求上帝賜給孩子柔軟、願意受教的心,一起得著上帝對全家人關係和睦的賜福。盼望您也擁有這份美好的福分!


本文鏈結:http://ccmusa.org/read/read.aspx?id=ctd20230104
網上轉貼請註明「原載《中信》月刊第729期(中國信徒佈道會)」。2023年1月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教育兒女不與世俗作朋友

孩子的第一個牧師必須是父母親